央廣網重慶8月1日消息(記者劉柏煊)據**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《天下財經》報道,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峰會8月1日在重慶開幕,《2022預制菜產業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在峰會上發布。報告顯示,預制菜單次消費21-30元的用戶占比**。業內人士指出,主食類預制菜這一細分賽道仍有一定機會。
根據新出爐的報告,“預制菜”的概念可用4個詞來概括——即食食品、即熱食品、即烹食品、即配食品。從供應鏈角度來看,預制菜是餐飲生產環節的工業化。
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,預制菜其實并不陌生,“加熱一下就能吃”是不少預制菜的特點。報告給出的結論是,“省時省力”和“性價比高”是不少人消費預制菜的主要原因。
報告發布人、餐飲界人士羅華山說:“C端的需求就是省時間,不需要自己太花精力做菜或是等飯。預制菜是**廚房大批量生產出來的,是工業品。”
在消費者消費習慣上,報告中的統計數據顯示,預制菜單次消費21-30元的用戶占比**,達到36.5%;其次是11-20元的區間,用戶占比也相對較高。報告還顯示,目前,中國預制菜市場B端與C端比例大概為8:2,也就是說,大約80%的預制菜**終是從堂食和外賣的渠道流向給消費者的,C端的比例還不太高。如果要做一個橫向對比的話,在國外一些相對成熟的預制菜市場,B端和C端的比例大約為6:4。
那么預制菜在中國C端市場“不叫座”的原因是什么?羅華山分析,這與消費習慣需要進一步培養、現階段行業生態魚龍混雜、市場營銷不足等多方面因素都有關。
2021年被業內稱為預制菜“爆發元年”,今年則被視為預制菜“進一步大爆發的一年”。報告援引的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,到2023年可能將超過5000億元。
接下來預制菜的哪些細分賽道還有機會?業內人士在峰會上指出,主食類預制菜(比如即食螺螄粉)這一領域可能還有市場潛力可挖。
對于整個行業來說,如何進一步提高預制菜的口味復原度仍是未來一大挑戰。羅華山說,這當中的關鍵是食品工業的發展,包括秒凍、鎖鮮技術的發展等。